正确认识压疮——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发布时间: 2023-07-28
什么是压疮?
压疮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出现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缺血性坏死。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通常发生在骶部、骨隆突部位、与医疗器械或其他器械接触的部位。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强烈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合并剪切力可导致压疮发生,微环境、营养、组织灌注及合并症等因素也会影响局部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能力进而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压疮的病因及症状
1骨折
下肢骨折后,病人需要长期制动,臀部、足跟、髋关节等骨突处受压时间较长,如果营养状况不好,则受压部位皮肤极易发生缺血坏死,发展为压疮,常见于老年人。
2神经损伤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神经损伤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四肢瘫痪、患者一般长期卧床,患肢若得不到经常锻炼,容易发生压疮。
3压力因素
骨突部位皮肤长期遭受垂直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如长期坐轮椅、石膏固定时间过长、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往往会导致皮肤损伤坏死,进而发展为压疮。
4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镇静药、麻醉药等药物,使用石膏、呼吸机面罩、气管插管及其固定支架等医疗器械,常常会引起黏膜损伤。
5营养不良
营养状况不好的患者,肌肉萎缩,皮肤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受压后易发生损伤坏死,常见于发热和恶病质患者。
6皮肤潮湿
大、小便失禁患者或睡觉环境潮湿不适,往往会造成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压疮。
7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出现压疮的机会就越大,特别是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
压疮的症状
压疮主要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红肿、指压不变白,可有浅表溃疡和水疱形成,水疱内液体成分为浆液或血清液体,受压部位可能有疼痛、硬肿。压疮患者可同时伴有下肢肿胀、发热、咳嗽、尿急、尿痛等症状,均是长期卧床易并发的症状。受压部位皮肤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引起发热、疼痛等症状。
压疮的分类
1第一期压疮
也称为淤血红润期,此时刚出现压疮,局部皮肤较完整,可能会出现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压之不褪色,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多伴有疼痛、麻木等感觉。
2第二期压疮
也称为炎性浸润期,压疮的程度加深,皮肤可变为紫色,皮肤表层可出现水疱、肿胀等,并且皮下组织可产生硬结,疼痛感加重。
3第三期压疮
也称为浅表溃疡期,伤口可达皮肤深层并累及脂肪层,水疱可破裂或者溃烂,但骨骼、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此外,如果出现感染,可能会出现脓液,皮肤组织坏死后可形成溃疡。
4第四期压疮
也称为深部溃疡期,伤口深到可以看到骨骼、肌腱或肌肉,部分伤口底部伴有腐肉或焦痂,皮肤可变为黑色伴有臭味,脓性分泌物增多。此期可能并发脓毒血症、菌血症、骨髓炎等,可出现高热、寒颤及病变组织流脓等症状。此期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清创、缝合、引流等处理,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如何避免压疮发生
压疮的预防胜于治疗,它的发生是由于“受压”导致,所以压疮的预防关键在于“减压”,勤翻身就是减除局部压力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一般建议每隔2个小时翻身一次,并且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或破溃,早发现早干预。
压疮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出现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局部组织溃烂缺血性坏死。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通常发生在骶部、骨隆突部位、与医疗器械或其他器械接触的部位。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强烈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合并剪切力可导致压疮发生,微环境、营养、组织灌注及合并症等因素也会影响局部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能力进而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压疮的病因及症状
1骨折
下肢骨折后,病人需要长期制动,臀部、足跟、髋关节等骨突处受压时间较长,如果营养状况不好,则受压部位皮肤极易发生缺血坏死,发展为压疮,常见于老年人。
2神经损伤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神经损伤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四肢瘫痪、患者一般长期卧床,患肢若得不到经常锻炼,容易发生压疮。
3压力因素
骨突部位皮肤长期遭受垂直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如长期坐轮椅、石膏固定时间过长、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往往会导致皮肤损伤坏死,进而发展为压疮。
4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镇静药、麻醉药等药物,使用石膏、呼吸机面罩、气管插管及其固定支架等医疗器械,常常会引起黏膜损伤。
5营养不良
营养状况不好的患者,肌肉萎缩,皮肤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受压后易发生损伤坏死,常见于发热和恶病质患者。
6皮肤潮湿
大、小便失禁患者或睡觉环境潮湿不适,往往会造成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压疮。
7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出现压疮的机会就越大,特别是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
压疮的症状
压疮主要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红肿、指压不变白,可有浅表溃疡和水疱形成,水疱内液体成分为浆液或血清液体,受压部位可能有疼痛、硬肿。压疮患者可同时伴有下肢肿胀、发热、咳嗽、尿急、尿痛等症状,均是长期卧床易并发的症状。受压部位皮肤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引起发热、疼痛等症状。
压疮的分类
1第一期压疮
也称为淤血红润期,此时刚出现压疮,局部皮肤较完整,可能会出现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压之不褪色,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多伴有疼痛、麻木等感觉。
2第二期压疮
也称为炎性浸润期,压疮的程度加深,皮肤可变为紫色,皮肤表层可出现水疱、肿胀等,并且皮下组织可产生硬结,疼痛感加重。
3第三期压疮
也称为浅表溃疡期,伤口可达皮肤深层并累及脂肪层,水疱可破裂或者溃烂,但骨骼、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此外,如果出现感染,可能会出现脓液,皮肤组织坏死后可形成溃疡。
4第四期压疮
也称为深部溃疡期,伤口深到可以看到骨骼、肌腱或肌肉,部分伤口底部伴有腐肉或焦痂,皮肤可变为黑色伴有臭味,脓性分泌物增多。此期可能并发脓毒血症、菌血症、骨髓炎等,可出现高热、寒颤及病变组织流脓等症状。此期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清创、缝合、引流等处理,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如何避免压疮发生
压疮的预防胜于治疗,它的发生是由于“受压”导致,所以压疮的预防关键在于“减压”,勤翻身就是减除局部压力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一般建议每隔2个小时翻身一次,并且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或破溃,早发现早干预。